厦门的文化


闽南文化:
建筑文化:闽南建筑风格独特,在厦门有集中体现。比如 “红砖古厝”,以红色砖头为主要建筑材料,搭配精美的石雕、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工艺。其屋顶多为燕尾脊,造型优美,曲线流畅,像嘉庚风格的建筑以及鼓浪屿上的诸多建筑,都带有浓厚的闽南建筑特色。“出砖入石” 也是闽南建筑中独特的筑墙技法,利用形状各异的砖石交错堆叠,不仅坚固耐用,还具有古朴浑厚的美感。
饮食文化:厦门的饮食文化深受闽南文化影响,以口味清淡、注重食材本味为特点。有沙茶面,浓郁的沙茶酱搭配各种食材,如面条、豆腐、虾仁等,口感丰富,香味浓郁;土笋冻,用土笋加工而成的冻品,口感爽滑,是厦门的特色小吃;还有烧肉粽,糯米中包裹着五花肉、香菇、虾仁等馅料,再用粽叶包扎煮熟,吃的时候搭配甜辣酱等调料,别有一番风味。
民间信仰:保生大帝信仰在厦门较为盛行,每逢保生大帝的生日,人们会前往寺庙祭祀,祈求平安健康。这种祭祀活动历史悠久,成为闽南文化中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语言文化:闽南语是厦门的主要方言之一,有着独特的发音和词汇。闽南语歌曲在厦门也广受欢迎,其曲调优美,歌词富有生活气息,反映了闽南人的情感和生活。
海洋文化:
渔业文化:厦门地处沿海,渔业历史悠久。当地居民有着丰富的捕鱼经验和技艺,形成了独特的渔业文化。比如,每年的开渔节,渔民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,祈求渔业丰收。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,还产生了许多与渔业相关的谚语、传说和习俗。
航海文化:厦门是重要的港口城市,航海文化底蕴深厚。从古代开始,厦门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,与国内外各地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。这种航海文化促进了厦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,也使得厦门人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。
海洋艺术:海洋文化也体现在艺术领域,如厦门的鱼骨画,创作者利用鱼骨、鱼刺等材料,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,创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,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色。
华侨文化:
建筑风格:华侨在海外积累了财富后,回到厦门建设家乡,带来了海外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。如鼓浪屿上的许多建筑,融合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和闽南的建筑风格,形成了独特的 “万国建筑博览” 景观。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,也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教育理念:华侨积极投身厦门的教育事业,创办了许多学校,如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等。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,为厦门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生活方式:华侨的生活方式也对厦门产生了影响,如咖啡文化、西餐文化等逐渐在厦门传播开来,丰富了厦门人的生活。
茶文化:厦门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,有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。厦门人对茶的品质和泡茶的技艺都非常讲究。在茶具的选择上,喜欢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,如 “孟公壶” 和 “若深杯” 等,小巧精美,具有艺术价值。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,也是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,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交流感情、谈天说地。
民俗文化:
端午节龙舟赛: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,厦门人会举行龙舟竞赛活动。集美学村的龙舟池和市区筼筜湖是主要的竞赛场所,竞赛时金鼓齐鸣,人声鼎沸,健儿们驾着七彩龙舟奋勇争先,场面十分热闹。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,后来逐渐成为厦门的重要民俗活动。
中秋博饼:这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发明的一种博饼游戏,又称中秋会饼。博饼时用骰子投掷,根据点数确定奖项,有 “一秀”“二举”“三红”“四进”“对堂”“状元” 等不同等级。中秋博饼活动在厦门代代相传,成为人们在中秋节期间喜爱的民俗活动,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。
民间曲艺文化:
南音:又称 “南曲”“南乐”“南管”“管弦”,保留了晋唐古乐的特色,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。演奏形式有指、曲、谱三种,主乐曲有琵琶、洞箫、三弦、二弦等。其艺术风格古朴典雅,委婉缠绵,音乐节奏徐缓,在厦门、泉州一带广泛流行,在海外也备受欢迎。
歌仔戏: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,一般分生、旦、丑、净等四个行当,表演细腻,用语幽默诙谐,唱腔属民歌曲体,曲调优美,节奏感强,富有闽南风土气息。
高甲戏:又名 “戈甲戏”“九角戏”,是泉州民间娱乐表演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,把昆腔、四平腔、戈阳腔、徽调、京剧等多种戏曲形式兼收并蓄,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唱腔,其丑角表演艺术尤为出色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